CodingTour
脚踏实地、应用 AI

人工智能(AI)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,无论是科技公司还是其他行业都在探索如何利用 AI 技术来获得优势,似乎任何产品只要套上 AI 的壳就像有了一个银弹,但 AI 本身只是一种工具,它需要与产品目标和价值主张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,例如用于自然语言处理,帮助产品更好地理解和响应用户的需求,也可以用于图像识别和推荐算法,帮助产品更好地匹配用户的兴趣。想要帮助产品更好地实现其目标,这一切有一个前提,即产品自身也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价值主张,才能更好地利用 AI 技术的优势。

下面是一些结合实际案例的思考和总结。

几个案例

案例一:ChatPDF

ChatPDF 是一个基于 AI 技术的文本搜索和理解工具,它能够自动化地分析和理解大量的文本,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和意义,从而帮助用户更快、更准确地找到所需的信息。

从实现上来说,ChatPDF 使用了 OpenAI Embeddings API 为 PDF 创建语义索引,然后找到相关度最高的段落交给 ChatGPT 处理,由于它是完全基于 AI 技术打造的,因此它是一个 AI Native 应用。

案例二:Microsoft 365 + Copilot

Microsoft 365 是一套生产力工具,2022 年为微软贡献了百亿美元的营收,在今年 3 月份的产品发布会上,微软发布了 The Copilot System,并且实现了与 Microsoft 365 的深度融合,功能演示另人兴奋。

不过抛开 Copilot,Microsoft 365 本身就是一款极为成功的产品,但借助 AI,下一个十年大概率还会持续成功下去。

案例三:Confluence

Confluence 是一款企业级知识管理和协作软件,它为团队提供了一个协作、共享知识的平台,让团队成员更好地协作和沟通。

看起来这是一款 “上一代” 的软件产品,不新颖,也不具备 AI 技术,但就算没有 AI,Confluence 在当前也仍然是有价值的(至少是能赚钱的产品),虽然再过几年就不好说了。

案例四:小丰AI助手

小丰AI助手 是一个基于 ChatGPT 的工具集,有点像以前的 hao123。

这种工具集偏玩一玩的性质,可能这波热度过去后就没有新鲜感了。

案例背后

这几个案例有的是拿着成熟的产品想找 AI 落地场景,有的是拿着 AI 技术来套产品功能,我觉得可以从它们的经验中归纳出两点:

  1. 进入 Software 2.0 时代,引入 AI 技术非常重要,因为未来主要是用数据集和神经网络训练的形式 “写” 代码
  2. 找到产品目标和价值主张也很重要,好像没有哪个产品本来不行,但接入 AI 能力后就大放异彩

对 AI 的定位,应该是 “AI 提高产品的价值”,从这个逻辑着手,拆解一下这句话中的两个关键词:

  • AI: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,包括机器学习、自然语言处理、计算机视觉等技术,这些技术可以帮助产品更好地实现其目标,提高产品的效率、准确性和个性化等方面的能力
  • 价值:指产品的目标和价值主张,即产品为用户提供的核心价值和意义,产品的目标和价值主张是产品开发和运营的核心要素,对产品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

因此不是什么产品套上 AI 的外套就能变成跨时代的东西,产品本身要有清晰的价值主张:

  1. 它决定了产品的独特性、优势和面向的用户群体,这是产品开发和运营的基石
  2. 帮助团队更加专注地开发产品,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功能和技术
  3. 帮助团队更好地进行市场调研和用户分析,找到产品的差异化和竞争优势,这是产品的核心卖点
  4. 找到无论通过什么技术、经过多长时间迭代都不会丢下的东西,保持价值传递的稳定性和延续性,这是对用户的价值承诺

AI 不应该被用来掩盖产品的缺陷,如果产品本身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或者没有价值主张,那么即使使用了 AI 技术,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好产品。AI 和产品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,必须在产品本身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和优化,就像 Microsoft 365 + Copilot 说的:

有了 Copilot,您可以在 Word 中更具创造性,在 Excel 中更具分析性,在 PowerPoint 中更具表达力,在 Outlook 中更具生产力,在 Teams 中更具协作性。

AI 不解决「有没有」的问题,但能解决「好不好」的问题。

我们应该从改进着手,让原本已经自动化的流程再进化。比如尝试将 AI 应用于数据分析,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归因和变化趋势;还可以探索将 AI 应用于产品设计和开发,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用户体验。

至于原本没有的流程、机制、工作文化,还是要脚踏实地的建立起来。